施工现场跟踪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现场的各项经济活动、合同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材料设备管理情况等进行持续的监督和检查,旨在确保工程造价合理、管理规范,并最终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展开高效的跟踪审计,不仅能显著降低项目超支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升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更是项目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的重要保障。与事后审计不同,跟踪审计强调“跟踪”二字,即审计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扩大。
为了确保跟踪审计的有效性,在审计开始之前,必须明确审计的目标和重点,以便审计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具体的审计目标应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偷工减料;控制变更成本,防止过度变更;确保资金安全,避免贪污腐败等。
施工现场跟踪审计的重点关注对象,审计人员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中审计应定期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分析偏差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尤其需要关注那些容易超支的科目,例如人工费、材料费、设备租赁费等;变更管理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审计应审查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变更的审批流程是否符合规定,需要关注那些未经审批或审批不规范的变更。现场签证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审计应审查签证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签证的计量方法是否准确,需要关注那些与合同约定不符的签证。需要关注那些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审计还应审查分包合同的合规性、分包单位的资质、劳务合同的规范性等,需要关注那些存在劳务纠纷风险的分包单位。
科学的审计流程是确保跟踪审计高效运行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审计流程应该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抽查与资料核对、问题发现与记录、专项审计与定期报告、整改跟踪与闭环管理等环节。定期或阶段性抽查施工现场,确保施工符合设计和规范,核查签证单、竣工验收资料、施工日志,对照预算、签证单进行比对,识别偏差。及时记载现场发现的问题,包括问题的性质、程度、发生地点等形成审计报告。监督整改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高效的施工现场跟踪审计是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对已发生费用的简单复核,更是一个涵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为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监控,必须结合科学的方法论,以实现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以及材料使用的实时监控。此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同样至关重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变更管理制度、索赔管理制度等,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快速解决。跟踪审计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项目管理者和审计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审计流程,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为项目的成功保驾护航。